必威 必威betway遇见广州 百年名菜重回年夜饭桌
年花迎风展,新桃换旧符。翘首以盼的虎年迈着矫健的步子,轻敲除夕的大门。广州街头人来人往,红红灯笼溢出新年的喜悦,在饭店的后厨里,年夜饭预订的火爆让师傅们早早开始了忙碌。
团聚,是国人在新春佳节最为看重的盼头。除夕之夜的年夜饭,更是一家长幼齐聚、举家合欢的重要仪式,在举箸交杯之间辞别旧岁、祈望来年。
广州素来被称为“美食之都”。在“年夜饭”这样重要的一顿饭上,对于爱吃、会吃的广州人而言,什么是必不可少的呢?
在广东粤菜名厨、中国大酒店中餐行政总厨徐锦辉准备的一桌年夜饭上,既有广州人年夜饭餐桌上常见的蒸鱼、白灼虾,也有新近被“复活”的百年前粤菜名菜。
历史与当下同处一桌,就在这一顿饭里,广州美食文化的传承与修复、创新与重塑便一展无遗。
粤菜的好吃、广东人的会吃是出了名的。实际上,粤菜的源流和历史非常悠久,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汉代,代代相传、不断改良,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。
“粤菜与北方菜相比,做工精致、用料讲究、食材广泛、口味海纳百川。”徐锦辉如此评价总结道。
历史上自宋代始,经济中心的南移和北方烹饪技艺,尤其是宫廷技艺的南播,使得广东地区的烹调技术逐渐崛起,得以抗衡鲁、苏、川等大菜系,创新了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烹饪技法。
延至清代,兼收并蓄的粤菜在当时的国内饮食界登上了执掌牛耳的地位。民国时期,粤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,满汉全席和陈塘风味两大流派为其注入新活力,“食在广州”的美名由此打响。
对于现代人来说,物质的丰富让年夜饭的食材选择琳琅满目,因此不仅要“吃得好”,更要有“好彩头”。
徐锦辉介绍,对于广州人来讲,鸡、虾、鱼、汤是不可缺少的年夜饭菜品。鱼寓意着年年有鱼、虾因为粤语与“哈”的发音相同,表示“笑哈哈”,鸡在迎接新年之际更是代表金鸡报晓。
徐锦辉已经入行餐饮厨师行业35年,在他看来,粤菜的年夜饭文化随时代变迁而有着不同的重点。“从我小时候吃饱,到经济发达要吃好,吃好了之后开始养生,现在又要致。”
其实,透过一桌“年夜饭”的变迁,可以见证数十年来人们生活状况的巨大改善。
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期间,物资凭票供应。为了筹备年夜饭,不少人家需要攒上半年的肉票。
有“50后”“60后”回忆当年过年的场景:由于物资不如现在丰富,平时家庭开销不肯多用一滴油、一粒米。过年时手松了不少,一下子大方起来,必威 必威betway年夜饭有炸丸子、红烧鱼、红烧肉,还有香喷喷的大米饭。
进入90年代,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改变了年夜饭的餐桌。蔬菜、瓜果、蛋、禽、肉类等市场品种渐渐丰富,人们不再追求过年过节中的“大吃大喝”。糖果、罐头等副食品风靡年夜饭餐桌,鲍鱼、海参等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。
进入21世纪,一部分家庭的年夜饭不再局限在家中,而是选择外出就餐,在饭店吃团圆饭。随着社会发展变迁,人们的年夜饭桌越来越丰富,形式也越来越多样。
此次,徐锦辉准备的“绿柳垂丝+戈渣”(“戈渣”即“黄金万两”)以及“彩衣红袍”(即“金鸡报晓”,又名“古法脆皮糯米鸡”)两道菜品均为粤菜百年前的名菜品,是从民国时期菜谱中打捞出来的已消失或罕见的传统粤菜工艺。
这些曾经风行一时、精湛乃至复杂的粤菜技艺,因为社会的发展变迁、现代生活方式讲究效率快捷、粤菜烹饪技艺渐趋于实用化,逐渐在食林和百姓的生活中远去,饮食市场上基本无人得见,仅成了行尊和“老饕”口中的掌故和传说。
在追求吃得精致的当下,广州博物馆与中国大酒店便联手推出“粤宴中国·消失的名菜”文创品牌,已失传或十分罕见的传统粤菜技艺与人们相遇。
如“彩衣红袍”古法脆皮糯米鸡,即源自百年前粤菜师傅手艺,制作中有整鸡的“起皮”环节,薄如蝉翼的鸡皮要保证完好无损,最考验厨师刀功。寓意“黄金万两”的小吃戈渣,讲究海鲜汤推煮的技巧和油炸的火候,目前市面已难寻踪迹。
“戈渣原先是北方的民间小吃,引到南方经过改良之后,成了一道名菜品。此次我们在口味上加以创新,用上海鲜的汤底熬成酱汁,冷凝后变成固体。再经过油炸后,外面酥脆,里面成膏体,入口便能体会到满满的幸福感。”徐锦辉说道。
经过现代改良之后,百年前“消失的名菜”重新出现在现代人的年夜饭桌上,仿佛是与100年前的广州人有了一次穿越古今的对话。美食文化历史上遗落蒙尘的宝珠被重新擦亮,装进了人们前行的背囊。
而在阖家团聚、交杯举筷之间,在辞旧迎新之际,必威 必威betway饭桌上那一道道菜也带着人们的祝愿和期盼,一起迈向红红火火的新年。